400-820-5563 周一-周五 9:00-18:00
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
经济学
关注

东南大学

建筑老八校一流大学211985

所在地:江苏省

院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四牌楼二号

院校网址:http://seu.edu.cn/

  • 院校简介

    东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东枕钟山,北临玄武湖;校园里佳木处处,碧草如茵。苍劲挺拔的六朝古松见证了东南大学悠久的历史,大礼堂、中大院、健雄院、图书馆、体育馆等中西合璧的古老建筑静穆典雅,造型壮美。校本部所在地四牌楼2号,是六朝宫苑的遗址,也曾是明朝国子监所在地,千百年来书声不断,学泽绵延。

    历史上,东南大学曾被誉为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这是对其百年来兴学创业的最好诠释。

    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工学院等重要发展时期,1988年复更名为东南大学。上世纪二十年代,东南大学是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其时名师荟萃,俊彦云集,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誉;其后的国立中央大学,学科设置之全和学校规模之大为全国各高校之冠;南京工学院时期,它是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主要基地之一;2000年4月,与南京铁道医学院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东南大学;2002年5月31日,东南大学成功地举办了建校一百周年庆典暨吴健雄纪念馆开馆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为东南大学建校一百周年题词,充分肯定了东南大学的办学成就。

    从两江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理念,到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从国立东南大学止於至善的校训,到国立中央大学诚、朴、雄、伟之学风,一种为发展科学、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东大人集成创新,团结奋进。

    东南大学是一所以工见长,理、工、医、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我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科研为两翼、队伍建设为核心的发展思路,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学校设有40多个院、系,其建筑土木、电子信息、能源交通、生物医学等学科特色鲜明、实力雄厚,享誉海内外。学校拥有10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个硕士点。东南大学为全国较早进行远程教育试点的高校,2002年被批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2003年成立IC学院,成为国家九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2004年,成立吴健雄学院。该学院依托学校的重点学科,汇集学校一流教师,享用学校一流资源,采用分级导师制,是东南大学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特区。

    2001年4月,教育部211工程验收专家组,对东南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的建筑学与工程、现代通信综合技术、现代化道路交通系统、复杂系统的控制及综合自动化、洁净煤发电及系统等项目进行了检查验收。专家组成员普遍认为,东南大学211工程建设的投入和产出效益很高,超额完成了原定的建设任务和具体指标,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并在学科的交叉、综合等方面闯出了新路;在通信、交通、能源等一批领域能够较好地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2年教育部专家组通过对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进行论证。11个一级学科在2002-2004全国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名列全国前十名,其中6个一级学科位列全国前五名。

    东南大学拥有一支以院士、博士生导师为主体的结构合理、学术造诣精深的师资队伍和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学校现有正、副教授1500多名。其中两院院士8人,博士生导师300多人,硕士生导师800余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16个(现已聘20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专家顾问组成员1人,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国家十五863第二届领域及主题专家组成员5人,入选人数在全国高校中连续两届排名第二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7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2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71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主要从事生物电子学和分子电子学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在国内创建了第一个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实验室,以及第一个生物电子学博士点。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齐康,长期从事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科研、设计和教学,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也是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纯伯,在系统建模方法及自适应控制理论等自动控制领域的研究上造诣颇深,是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科研及教学工作,他是我国第一位计算机网络领域方面的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吕志涛,在土木建筑结构工程领域里成绩斐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训正,在建筑创作及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忠良在毫米波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成就突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伟长期致力于解决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防护工程中土木工程材料的许多理论难题和关键技术,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东南大学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和严谨笃学、敏思创新、质朴诚信的优良学风。我校始终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教学的宗旨,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学习实践创新相互促进,教学科研服务紧密结合的思想为指导,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走出了一条具有东大特色的教书育人之路。

    一百年来,东南大学为国家培养了19万多名优秀人才,他们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勤奋工作,默默奉献,其中有许多校友成就卓著,已经成为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国防建设的领导和中坚力量。东南大学现学校有各类在校生33000多人,其中研究生8500多人。

    学在东大这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就是东南大学学风的最好印证。东南大学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教书育人的新思路新方法。早在80年代就实行了学分制和辅修制,是国内较早实行学分制的高校之一。1996年,国家教育部对东南大学的本科教育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并确认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使东南大学成为全国首批三所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之一。东南大学有一套完备的奖贷金制度,学校及社会企业设立各类奖学金1200多万元,学校每年还发放定期困难补助等资金300余万元,多年来学校没有一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学校还坚持不懈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高水平高品位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精深的学术知识吸引人,以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人。

    近年来,东南大学的实践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1年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总分第一捧得第七届挑战杯;在2002年第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两项金奖,与国内其他高校金奖数并列第一;2003年、2005年在第八、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均以优异成绩捧得优胜杯;获得200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最高奖索尼杯;在2003年800多所高校参加的大中华两岸四地高校资讯科技网上大赛中获得亚军;近三年来,我校学生在其他各类国际、国家级竞赛中,获奖人数500余人,其中国际特等奖3人,国际一、二等21人,国家特等奖2人,国家一等奖29人。

    东大学子一贯以勤奋努力、功底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而备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赞誉。多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达98%以上。

    人才培养的质量显示了东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生机与活力,而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则验证了东南大学的科研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

    东南大学建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十几个重点科研基地。目前,东南大学已基本形成了由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为主的基础性研究,以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防预先研究为主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企业技术改造及技术合作项目为主的应用研究组成的三大类科研格局。这三大类科研立足创新,瞄准前沿,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新局面,结出了累累硕果。近十年来,全校共取得较大的科研成果近千项,其中有60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部委和省市科技成果奖。2002年被负责国际空间站上惟一大型物理实验的丁肇中教授相中,成为大陆首家全面参与AMS(02)实验的高等学校,目前AMS-C实验室已联通运行。2005年我校科研经费达5.5亿多元,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东南大学申请的专利数连续多年在全国高校中保持领先。在2003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评估中,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列全国第八。

    在国家"863"计划项目中,东南大学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承担了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农业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资源环境技术等主题领域的众多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并掌握了相关的关键技术,缩短了我国在某些领域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培育了一批高技术产业生长点。在信息技术领域,东南大学领导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CDMA)系统的研制,该项目被分别列入科技部863计划重大产业化项目和信息产业部移动通信专项研究基金重大项目。这一成果被568名院士评为中国2002年度十大科技成果之一。目前,我校已进军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后3G)的研究开发;在理论研究、结构设计优化、制造工艺和驱动系统等方面取得了创新和突破,申请发明专利15项,授权6项,开辟了低成本PDP的技术途径,成为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争先抢夺的技术。以上两项已成为我国863计划标志性成果。

    东南大学是一所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活动更加活跃,已与美国、德国、日本、瑞士、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6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还邀请了包括杨振宁、丁肇中、莱恩、沙巴克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际著名专家学者一千多人来校讲学、访问。

    今天,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东南大学将秉承止于至善、争创一流的精神,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集成创新,团结奋进,沿着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创建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实践,力争在本世纪中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 重点专业

    该校设置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结构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热能工程、艺术学。特色专业1:建筑学:是东南大学的传统强势学科,建立于1927年,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建筑系,实力雄厚,全国建筑院系通用的教材有近1/3由东大编写,全国建筑方面的国家级重点学科东南大学就占了1/3,特别是中国古建筑历史方面,东南大学的地位更是其他院校无可比拟的,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教学上实行教授负责制和导师负责制,使学生在大一的时候就有机会与博导、院士等进行学习,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特色专业2:信息工程:是东南大学的一大骄傲,2006年1月,东南大学研制出中国第一块符合3G移动通信技术规范的芯片,这宣告着我国跻身于世界移动通信强国的行列,现在国家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4G)开发项目的总体负责人就是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的尤肖虎教授。在未来五年,东南大学将建成移动通信国家实验室。这里将成为我国移动通信方面与世界其他通信强国抗衡的最为重要的阵地。特色专业3:土木工程:近几年迅速发展壮大,并开始向交通运输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等领域拓展,蜚声中外。学院教学与科研并重,设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大型结构试验室、预应力实验室、力学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结构力学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计算机及CAD中心室和力学实验中心。拥有国内历史悠久、专业藏书丰富的土木工程图书馆和资料室。特色专业4:生物医学工程:是东南大学依托传统优势学科去发展交叉学科与边缘学科的一次成功的创新,他们的数学和数学系的知识深度和难度不相上下,电子方面的课程也可与电子系的一较高低,除此之外还要在医学院学习一年的医学知识,真可谓是样样精通了,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已经处于国内同学科的领先地位。特色专业5: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宽口径培养电类人才为主要特色,实行学生在低年级时先不分专业,高年级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对各个学科的了解选择校内电类的任何专业,因材施教。

  • 招生专业组

    以下是2019年该校对上海市的招生情况,可以直接点击专业名称了解详情。

  • 招生专业组

    以下是2018年该校对上海市的招生情况,可以直接点击专业名称了解详情。

  • 招生专业组

    以下是2017年该校对上海市的招生情况,可以直接点击专业名称了解详情。

  • 东南大学的加三选科
  • 录取规则

    1、录取批次:普通批
    2、专业录取规则:分数优先

我要提问

我的提问内容:

免责声明:提问中请不要涉及个人隐私,若由此导致的任何个人资料泄露,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名将做匿名处理。 点击此处,获得无限次提问机会和24小时内的专业政策老师回复哦~

提交 取消